诚信为本,市场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行业资讯

常德解放75周年博鱼

  博鱼官网75年流金岁月,历史的放映机就安放在时光的隧道入口,我们稍一扭头,就能看到75年前的今天。

  1949年7月29日,那是一个值得常德人永远铭记的日子,中国人民挺进常德,涉水入城,在满目疮痍的街巷中插上了红色的旗帜,红旗、歌声、号角吹散了古城上空的阴霾。

  回望75年前那个“横扫千军如卷席”的盛夏,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第13兵团的49军和38军分左右两路纵队,分别从湖北公安和湖北宜都、长阳南下,势如破竹,短短十余天,常德全境解放。

  常德的古城墙第一时间见证了这改天换地的伟大转折。7月29日晨,中国人民第49军某班在一袁姓老乡带领下,从常德东门城下搭人梯登上城头。8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华中我军连下七城 湘西重镇常德解放》的消息,向全国人民宣告:常德从此进入历史新纪元。

  “1949”和“2024”,原本普普通通的两个数字,因为标注着两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串连起了常德沧桑巨变的75年,见证了常德从“一穷二白”到“繁华热闹”、从“内陆封闭”到“改革开放”、从“食不果腹”到“全面小康”的奋斗历程。

  流光容易把人抛,75年弹指一挥间。中国人民当年入城的东门城墙,已经成为闻名遐迩的常德诗墙的一部分,在每个晴好的日子里,这里都漫步着悠闲的市民;节假日,外地牌照的大巴车会送来全国各地的游客。还有人乘坐飞机、高铁、游船来到常德,奔赴一个“古城之约”。今天,常德是湖南省除长沙以外,第一个同时拥有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5种交通运输形式的城市。而1949年,常德仅有4条公路,通车里程只有378公里。

  1952年,耕地面积约为506.4千公顷,但产出粮食仅120.2万吨,常德人为吃饱肚子绞尽脑汁。今天的常德,已经雄居湖南省“产粮一哥”的位置20年,9个县市区中有8个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7月的沅澧大地,收割机和插秧机在稻田里往来穿梭,一派令人欣喜的丰收景象。

  解放之初,常德工业基础一片空白,国有工业企业仅有1家,私营小企业和作坊74家,工业总产值不到300万元。2023年,常德再次荣登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榜单,常德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常德高新区分别于2010年和2017年晋升“国家队”,常德成为湖南省第三个同时拥有国家级经开区和国家级高新区的市州,2023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366.1亿元。奋进征程中,一个农业大市完成了向“制造百强”的美丽蝶变。沅澧大地上,常德工业人正在奋力书写“世界冠军”“亚洲之最”“中国第一”的精彩故事。

  75年前,鲜艳的红旗飘扬在常德上空时,常德城破旧逼仄,城区面积仅为3.45平方公里,这个数字在2023年底已变成130.6平方公里。城市在长大的同时变得越来越美,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魅力城市、全国交通管理模范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城市生活质量50佳城市……每一顶桂冠,都是常德人奔向诗意栖居的生动实践。

  这75年,是奋进者的黄金赛道。常德的基础教育牢牢锁定在湖南省的第一方阵,2023年高考本科上线率居全省各市之首,被《中国教育报》誉为“常德现象”;作为泛湘西北的医疗服务中心,常德拥有多家三级综合医院,多个专科在国家和省内领先;“绿色之城”早已成为常德人的共识,2023年以60%的森林覆盖率赢得了“湖南的绿肺”之称,多年来一直是湖南城市建设中屡获“冠军”的优等生;“常来常德,常有所得”,今年上半年常德共接待了2687.46万国内外游客,“开放之城”被越来越多人喜爱。

  这75年,是追梦者的黄金时代。一次次从废墟中重生的常德,书写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巨变,合奏为新中国这支磅礴交响乐中的嘹亮音符。作为洞庭湖西岸不可小觑的“粮仓、烟都、纺城、酒市、茶乡”,常德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5.82亿元跃升至2023年的4385.7亿元,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和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样的常德,在今年的3月19日迎来了习。站在常德河街古香古色的青石板路上,习说:常德是有文化传承的地方。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一个万物生辉的时代已经到来,一个人的抱负,叫不负平生;一座城的雄心,叫不负历史,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常德早已做好了乘风破浪的准备!

  如果要推荐一条游道,感受常德中心城区的时代更迭、岁月变迁,我们觉得朗州路最合适。穿行其间,触碰那些城市拔节生长的痕迹,就如同手捧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粉,让人感受到了经时间熬煮散发出的独特气息和滋味……

  朗州路的起点是下南门。1949年7月29日上午,中国人民第四野战军战士步入城池时,下南门连城楼都没有,城楼在1943年被日寇飞机投弹炸毁。那之后,为抵御洪水、连通沅水码头,人们就在缺口处“堆”了一条与古城墙等高的上下坡道。

  1958年,常德地委、行署在下南门遗址上修建了木质防洪闸;1982年,又把它改建成钢质结构的临沅闸;到了1996年建设常德诗墙时,市委市政府才拆除临沅闸,修建了今天的春申阁。这是后话。

  从1951年起到1957年止,城区街道实现了“三合土”路面全覆盖。1958年,常德地委、行署又将下南门至轮渡码头的道路改造为混凝土路面;将下南门至武陵阁步行城东头的这一小段改造为沥青路面,这便是常德最早的高等级街道。

  顺朗州路往北500米,位于四眼井街交会处的“武陵消防瞭望塔”,是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城的第一栋地标建筑,是当年的“超高层写字楼”。

  1949年,常德城区建成区面积只有3.45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不足6万人。一眼望得到头的城池里,盘绕着79条小街小巷,道路两侧主要是窨子屋和吊脚楼。一到夏天,满街都撑着遮阳的布篷,一户挨着一户。

  因为木结构房屋多而密,防火就成了大事。建于1953年、28米高的消防瞭望塔,让消防队员获得了鸟瞰全城、巡察火情的制高点。由于消防措施得力,1958年,常德还在全国公安工作会议上被评为“南方消防工作的一面旗帜”。

  此后至今,尽管周围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但这栋淡黄色的瞭望塔却一直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它像战士一样矗立在自己的岗位上,见证了这座城市从“沿江发展”到“沿江、环湖发展”的华丽蜕变。

  1988年,常德撤区建市,城区建成区面积增加到了20.7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19.7万人,城市遵循“一江两岸”“南生产、北生活”的发展格局;1990年版的《常德市城市总体规划》首次提出了“一城三片”的产业布局,明确江北城区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研、教育、信息和金融中心,德山为工业重点发展地区,江南地区重点发展商业及以食品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和中小型加工业;到1999年修编第三版城市总体规划时,“一城三片”每一片都在迅速扩张,“粮仓、酒市、烟都、纺城、茶乡”成为常德的新标记,下南门码头上,终日可见熙熙攘攘排队渡江的人潮。

  又过了十年,城市发展的迅猛势头激发出常德人新的灵感:我们不仅外围有河洑山、太阳山、德山三道“绿色屏风”,城中还有沅江、穿紫河和柳叶湖三大水系缠绕。所以要依托有山有水、远山近水、山水交融的水乡城市特色,将生态宜居的理念融入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实施沿江发展和环湖发展并重的城市发展战略。

  2009年版的城市总体规划,正式完成了江北中心城区向北、向西、向东发展,打造柳叶湖、河洑及东江三大组团的建设布局。

  这75年,是一系列思索与推手的交织呼应,让这座滨江古城“返老还童”。截至2022年底,常德城区建成区面积扩展到130.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达到92万人。

  在这个过程中,朗州路的延伸持续而有力:先是把临沅街、汉寿街、关庙前街、关庙、关庙后街、长巷子等裁弯取直,一并“吞”到了“肚子”里;接着突破拱辰门的禁锢,带着城市走出城墙,跨越穿紫河,穿越石长铁路,把繁花似锦、水天一色的柳叶湖变成了城市“后花园”;最后,又借助与杭瑞高速公路的连通,和其他主干道合力形成了“长江中游地区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中心城市、宜居韧性智慧的山水灵秀之城”的路网骨架。

  上世纪80年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水体黑臭和内涝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起,常德市委市政府按照规划,先后启动了一大批水系治理、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城市防洪、绿地建设项目。

  坚持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资源、水文化“五位一体”统筹推进,常德城的建设者们利用自然的力量渗水、滞水、净水,倡导遵循自然法则、减少城市硬化,倡导加强对湖泊、沟渠等水体的保护,倡导雨水和中水的综合利用,倡导对污水实施生态化处理,让城市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能留住绿水青山,真正把海绵城市理念运用到城市建设各个角落。外地宾客称赞:“常德的海绵城市,不是建出来的,而是‘绣’出来的。”

  1976年前,整个城区范围内没有一座公园。市委、市革委决定利用承建枝柳铁路石门铁桥的投资节余部分,购买建设公园的建筑材料和支付技工工资,动员全市干部、工人、农民以义务劳动的形式,完成土石方工程。1976年7月1日,滨湖公园正式开园迎客,成为常德人自力更生的最佳注释。

  正因常德人有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品格,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常德城,在交通发展日新月异的数十年间,始终奔跑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排名的第一方阵,先后获得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一系列城市荣誉,为湖湘大地奉献了一张“逆龄”生长的城市名片。

  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常德时,公路、水路是最主要的开进方式。常德尽管有“荆楚要地、川黔咽喉”的美誉,当年却仅有4条公路,通车里程378公里,且年久失修,损毁严重。铁路、机场(战时简易机场除外)均为零。

  交通如此,经济更是如此。当时的常德城,是一座饱受战火摧残,各行各业生产凋敝、百废待兴的城市。即便经过3年调整,全市国民经济迅速恢复、社会安定团结,但经济基础仍然薄弱,到1952年,全市GDP仅为5.82亿元。

  工业基本一片空白。1949年,常德的国有工业企业仅1家,私营小企业和作坊74家,工业总产值不到300万元。

  1956年,澧县拖拉机站培训的第一代女拖拉机手金星英。图片来源:常德市档案馆

  1951年,为改善常德地区机械工业落后的局面,常德专署先后投资20万元,在常德城的一些手工业者、机械工、铁匠铺等共同组建的公私合营社——419机器社基础上,组建了常德七一机械厂。这是常德第一家国营机械制造企业。在当时,这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据一些老人回忆,建厂时临近“七一”建党纪念日,便有人提议:“就叫‘七一’吧。”厂名就这么敲定了。当年6月,常德七一机械厂开工生产。

  常德七一机械厂是常德工业的开端,揭开了常德从传统农业城市迈入工业城市的新篇章。75年来,常德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艰苦创业,努力拼搏,工业经济由小到大、由弱到强。2023年,我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366.1亿元,工业产品生产能力、产品质量大幅提升,主要工业品产量成千上万倍增长,水泥、集成电路、起重机等产品从零突破,逐渐成为常德的“拳头”产品。三大产业结构从1952年的84.5:3.4:12.1,调整为2023年的11.3:38.8:49.9。

  如今,常德市围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聚力支持轻工纺织、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文化旅游四大传统产业提质升级,培育发展数字产业、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造三大新兴产业,加快构建“4+3”现代化产业体系。

  鸟瞰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常德卷烟厂。图片来源: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常德卷烟厂

  如果工业是从“零”开始,打开了一片新天地。那么,解放对常德的农业来说,就是再续“鱼米之乡”的荣耀。

  新中国成立初期,同样饱受战乱的常德农业“满目疮痍”:生产力比较落后,农业产出水平不高,粮食产量无法满足温饱需求……1952年,常德全域耕地面积为506.4千公顷,产出粮食仅120.2万吨。时隔75载,面对复杂多样的用地需求与持续加剧的用地压力,常德的耕地面积不降反升。2023年,我市耕地面积为588.8千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达382.8万吨。

  耕地面积增长、粮食产量增长的背后,是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大力推进土地改革、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农业生产力迅速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以及农村税费改革、多个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等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释放出的强大动能推动下,常德农业迸发出强劲的活力,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23年,我市农业总产值897.3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10.51倍。全市粮、棉、油等大宗农产品产量长期位居全省第一,其中粮食产量连续20年位居全省第一,2023年达到382.8万吨,相当于1952年的3.2倍;棉花产量3.8万吨,油料产量61.6万吨,分别是1952年的4.1倍、51.7倍;生猪出栏488.4万头,相当于1952年的16.8倍。水果、茶叶、蔬菜、药材等经济作物从有到优、从优到精。粮食、生猪、林业等“百亿级”产业越来越多,常德香米、常德茶叶、常德茶油等一批“德”字号品牌越来越响,常德农业正逐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常德正逐步从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迈进。

  农产品的产量越来越高、工业品的产品越来越丰富、人们越来越富裕,对交通的需求也越来越旺盛,常德的交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常德掀起了3次修路高潮。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常德又为推动路面改造、加宽,组织实施了3次公路建设“大会战”。进入21世纪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围绕打造泛湘西北交通枢纽城市目标,着力打好交通跨越“大会战”,破解高铁、高速交通瓶颈,交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一件一件标志性事件,见证了常德交通的由弱到强、由单一到立体——

  1978年12月26日,三线工程焦柳铁路湖北枝城至广西柳州段(枝柳铁路)建成通车,在澧县、临澧县、石门县设站,自此常德市域内有了铁路。

  1999年12月11日,益常高速公路通车,实现了常德市高速公路零的突破。

  2015年,桃花源机场(斗姆湖机场1999年8月4日更名而来)升级为4D机场。

  2016年,石长铁路电气化改造完成;次年9月21日,动车驶进常德站,常德迈入“动车时代”。

  目前,全市公路客运量从1952年的34万人增加到2023年的3214.9万人,货运量从1952年的73万吨增加到2023年的3248.7万吨;公路通车里程从1952年的378公里增加到2.3万公里;民用汽车从1949年的12辆发展到1978年的4006辆再发展到2023年的87.69万辆;高速公路总里程从无到有,达到539公里。如今,呼南通道宜常高铁“箭在弦上”,常德已初步形成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

  解放不仅是人的解放,也是生产力的解放。如今,常德已不再是经济基础薄弱、一穷二白的城市。伴随着新中国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飞跃,勤劳而智慧的常德人民不懈奋斗、锐意进取,常德经济发展不断向前,经济实力连攀台阶。

  1952年全市GDP仅为5.82亿元,到2023年达到4385.7亿元。全市人均GDP也从1952年的174元,连续跨越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门槛,迈入中上等收入水平,2023年人均GDP达到84342元。如今的常德,正在以更加坚实的步伐,锚定“三高四新”美好蓝图,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齐心合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1949年7月29日,中国领导的中国人民将红旗插上了常德城头,同年8月4日,常德全境解放,近代以来饱受屈辱和苦痛的沅澧儿女终于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人们期望的好日子,随着中国和的到来,一步步成为了现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新中国成立初期,常德高等教育还未起步,扫盲是最大任务。1949年,常德地区中等学校只有3所,在校学生只有655人;普通中学22所,在校学生仅5198人;小学2431所,在校学生11.9万人。

  2023年,我市有普通高校6所,在校学生8.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42所,在校学生4.9万人;普通高中42所,在校学生8.5万人;初中学校230所,在校学生15.7万人;普通小学350所,在校学生30.8万人;特殊教育学校8所,在校学生2600人。

  从近10年来看,常德已连续推出常德市教育三年攻坚计划、产业立市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常德市农村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等3个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持续对教育发展高站位推动、高强度投入,补足城区和农村教育短板。同时,常德县域普通高中教育最大限度惠及农村地区,实现更加优质、均衡发展;职业教育结合地方产业特色,规模与质量稳步提升。

  一个地方教育事业的振兴和发展,离不开一支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2014年1月,常德市委市政府决定设立“翦伯赞教育突出贡献奖”,该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人(团队)给予10万元奖励,开全省之先河。同年,全市建设多个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坊,一系列利好措施汇聚成促进教师成长的正能量。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如今,我市教育质量建设整体均衡,齐头并进,高考本科录取率超出全省平均水平;空军招飞人数多年位居全省第一;科技创新、体艺竞赛、拔尖人才培养等始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此外,我市职业院校与90家企业合作办学,每年为企业输送技术技能人才1万多人,培训企业员工5万人以上,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1949年,常德卫生机构仅20个,全部医院床位加起来仅266张,卫生技术人员2367人。由于医疗条件差、严重缺乏药品与医疗器械等原因,一旦发生疫情,往往无法有效控制,病人死亡率极高。

  新中国成立后,常德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开始陆续恢复和新建,人民群众就医条件不断改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逐步得到缓解。

  2023年,全市拥有卫生机构5122个,其中医院114个,乡镇卫生院178个,妇幼保健院10个,专科疾病防治院1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204个,村卫生室3317个。全市有卫生技术人员45072人,其中在岗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18156人,注册护士21460人。全市医院、卫生院拥有床位总数3.7万张,其中乡镇卫生院拥有床位数1.2万张。全市拥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3个,卫生技术人员共493人;卫生监督所(中心)12个,卫生技术人员142人。

  在不断优化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同时,常德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截至2023年年底,我市已建成国家健康区1个,市城区拥有市级健康企业5个、健康机关10个、健康学校20个、健康促进医院10个、健康家庭60个。

  从“赤脚医生”到“全科医生”,从消灭传染病、寄生虫病到攻坚慢性病、癌症,从以治病为中心到以人民健康为中心……75年来,在中国的坚强领导下,常德卫生健康事业迎来整体蝶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作为衡量卫健工作水平的重要指标,常德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也不断增长,从1964年的58.3岁上升到2023年的78.34岁,市民主要健康指标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常德文化体育事业在曲折中向前。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水平不断提升,我市文化体育事业活力得到全面释放。

  1987年,原常德地区文联和丁玲的“第二故乡”北大荒文联共同发起,原常德地委批准设立了跨地区文学奖项——丁玲文学奖,奖励和推出两地作家创作的、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

  从1991年开始,常德以市城区沅江防洪大堤为载体,历时10年修建大型文化工程——中国常德诗墙。诗墙荟萃了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

  2015年,常德启动常德河街建设,将老常德人记忆中的老街从沅水边“搬迁”至穿紫河畔,让常德老城的历史与文化在城市腹地“复活”,常德丝弦、常德高腔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这里得以展示。

  2016年,首届常德柳叶湖马拉松赛鸣枪开赛,至今已成功举办6届,并于2021年获评世界田联标牌赛事,逐渐成为国内外马拉松爱好者角逐的舞台,也成为对外展示常德形象的名片。

  75年来,常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提升常德城市文化软实力,精神文化产品不断丰富,体育竞技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体育产业繁荣兴盛。

  2023年,我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33个,群众艺术馆、文化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纪念馆17个,广播电视台9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10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9.98%,有线个,体育馆11座,游泳池17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257万人。

  时间已铭记梦想的足迹,历史将镌刻奋斗的功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拉开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无数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正在以更加坚实的步伐,齐心合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常德人民将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中国常德诗墙,被称为世界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图片来源:常德日报媒资库